“长城杯”国际造景大赛(CIAC)由中国渔业协会水族造景分会(简称:中景会/CFAA)与长城宠物展(CIPS)于2016年共同创办,2017年正式开赛。主办方携手致力于将水族造景爱好者凝结在一起,激发兴趣、唤醒热爱。通过举办造景比赛,促使每一位参赛者不断发明创新,超越自我;同时培养非参赛者的兴趣爱好,普及造景知识。
在2024“长城杯”国际造景大赛的激烈比拼中,中国选手林齐脱颖而出,获得了“水景组”季军的好成绩。作为中国造景中的新势力,他对造景艺术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与心得,他在赛后接受了主办方的采访,与各位爱好者一同分享得奖的心路历程。
请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(如何接触造景,如何知道“长城杯”) 大家好,我是来自中国广东省的林齐,今年27岁;初次认识到景观设计这个文化,是在2015年,在此之前对造景的概念只是有模糊的认知,直到在网络上观看到水草造景图片,产生了浓烈的兴趣,至此开始逐步了解和学习;2018年我通过公众号平台了解到第二届“长城杯”的信息,我认为这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造景比赛,也正是在这一年我首次参与了“长城杯”赛事。
Q1
Q2 本次获奖的作品 其灵感是源自于何处呢? 每当塑造一个新作品时,我个人都习惯性去收集一些关于自然生态的摄影作品;在各地雨林中,最容易吸引眼球的就是森林植物强壮有力的形态冲击,我通过部分照片获取灵感。想塑造一个更加直观的根系表现,但为了区分摄影和水草造景的区别,作品中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表达,所以在骨架设计的过程中,我利用了一些线条旋转的逻辑,让景观更加有动态感和戏剧性。也能表达自己的风格,更加的去吸引读者。
Q3 在创作本次作品的过程中 遇到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或者挑战? 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,比较难忘的就是骨架初期的搭建,整个设计思路对素材有着较高的要求,沉木形状满足不了创作的顺序,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,只能通过不断拼接素材去维持,直到最后骨架还是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,只能靠后期水草的生长,尽可能去修饰缺点。另外一个较困难的时间段,就是养殖过程经历了广东的夏季高温,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珊瑚莫斯,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,在日常工作之余,只能花更多时间保持稳定的温度和规律的维护。
Q4 关于您创作的作品,日常维护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? 另外,能否也为我们分享一些拍照技巧,如何能更好地捕捉并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呢? 今年的作品,维护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修剪,景观最主要想表现的是线条的律动感,且在自然生态中,苔藓附着在树根的表现,并不会过于潦草,而是有极强的细腻感;在景观有大量莫斯附着的情况下,为了保持较好的“塑型状态”,需要大频率的进行修剪,顺着沉木的形态动剪刀,否则生长太过丰满,容易破坏整体的明暗关系。在面对高温天气和速生阳性草比例少的情况,我保持三天更换一次水,一周修剪一次。 到最后的拍照阶段,我一般会比较在意暗部的表现力,特别是比赛景观,阴影的处理至关重要;一个好的明暗表现,更能突出作品的氛围感;对整体的层次递进能起到很好的帮助。所以在创作过程到最后的拍摄,不用过于规避大量的“黑暗”,甚至可以制造暗面去凸显焦点,有了对比,才能呈现主体。
Q5 恭喜您荣获季军 请您分享一下获奖感言 感谢“长城杯”国际造景大赛,感谢评审们的严格评判,能得到第三名是很大的鼓励和认可。也促进了我创造出更多完善作品的想法,水草造景界的前辈们已经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,我需要继续学习,弥补不足。
Q6 未来您在造景艺术领域 创作方面有什么新计划或目标呢? 对于未来的目标,比较希望自己能保持对造景的态度;不管是自己还是对外的景观,都要尽最大的热情。也希望能多创作出更多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,有计划的参与比赛,争取为中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。
Q7 请问您至今为止参与过几届“长城杯”赛事? 对于“长城杯”,您认为它有哪些独特的特点或者亮点? 另外,如果您有想对主办方说的话,也请您不吝分享。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“长城杯”国际造景大赛,首次参与是在2018年第二届的小缸组。“长城杯”是一个包容性强的国际赛事,我们能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,能让更多人展现自己。专业的评审和严谨的评分制度,更加公正公开。希望能不断扩大影响力,吸纳更多不同地区的造景爱好者。
Copyright © 2008-2025 长城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